加强浅槽分选机的维护保养是延长设备寿命、降低运营成本的关键。以下从日常检查、定期维护、专项保养、操作规范及管理优化五个方面,介绍具体实施方法:
一、日常检查:防患于未然
- 运行前检查
- 链条与链轮:检查链条松紧度(通常为两链轮中心距的2%-3%),避免过松导致跳齿或过紧加速磨损;观察链轮齿形是否完整,有无崩齿或异常磨损。
- 刮板与连接件:确认刮板无变形、裂纹,连接螺栓紧固无松动;检查刮板与链条的铰接处是否灵活,无卡阻现象。
- 传动部件:检查电机、减速机温度是否正常(一般不超过70℃),听是否有异常噪音;检查联轴器是否对中,弹性元件是否老化。
- 润滑系统:检查油位是否在正常范围内,油质是否清洁无杂质;确认润滑管路无泄漏,分配器工作正常。
- 运行中监控
- 实时参数:通过仪表或控制系统监测刮板速度、电流、温度等参数,发现异常波动(如电流突然升高)立即停机检查。
- 异响与振动:运行中倾听设备是否有异常噪音(如链条摩擦声、轴承异响),观察振动是否过大,可能预示部件松动或磨损。
- 入料情况:检查入料是否均匀,避免局部堆积导致刮板卡阻或链条受力不均。
- 停机后清理
- 清除积料:停机后及时清理槽体内残留的煤泥、矸石,防止腐蚀或堵塞;检查刮板底部是否粘附物料,必要时用高压水枪冲洗。
- 检查泄漏:检查槽体、管道连接处是否有煤浆泄漏,及时紧固螺栓或更换密封件。
二、定期维护:系统化保养
- 周期性保养计划
- 每周维护:检查链条张紧度,调整至规定范围;清理减速机呼吸器,防止灰尘进入;检查刮板连接螺栓,紧固松动部件。
- 每月维护:更换润滑油滤芯,清洗油池;检查链轮磨损情况,测量齿厚(磨损超过原齿厚20%需更换);检查刮板磨损量,磨损超过原厚度1/3需更换。
- 每季度维护:拆解检查轴承、齿轮等关键部件,测量间隙并调整;对电机、减速机进行全面检查,包括绝缘测试、齿轮啮合检查等。
- 润滑管理
- 选型与更换:根据设备要求选用合适牌号的润滑油(如齿轮油、锂基润滑脂),定期更换(一般每3-6个月更换一次);避免不同牌号润滑油混用。
- 润滑点维护:对链条、轴承、齿轮等润滑点定期加注润滑油,确保润滑充分;检查润滑管路是否堵塞,及时清理或更换。
三、专项保养:针对高风险部件
- 链条与刮板专项保养
- 链条校正:使用专用工具(如链条张紧器、水平仪)调整链条平行度,避免偏磨;对变形链条进行校正或更换。
- 刮板修复:对磨损不严重的刮板进行堆焊修复,恢复其平面度;对裂纹刮板进行焊接加固或更换。
- 传动系统专项保养
- 减速机检修:定期拆解检查齿轮、轴承磨损情况,更换磨损件;清洗箱体内部,更换新油;检查密封件是否老化,及时更换。
- 电机维护:清理电机散热片灰尘,确保通风良好;检查接线盒是否松动,绝缘电阻是否达标(一般不低于0.5MΩ)。
四、操作规范:减少人为损伤
- 标准化操作流程
- 启动与停机:按顺序启动(先开润滑系统,再启主电机),避免干启动;停机前先停止入料,待槽体内物料排空后再停机。
- 负荷控制:避免超负荷运行,入料量控制在设备额定能力的80%-90%;发现过载立即减量或停机。
- 操作人员培训
- 技能培训:定期组织操作人员学习设备结构、工作原理及维护要点,提高其故障判断能力。
- 应急处理:培训操作人员掌握常见故障(如链条断裂、刮板卡阻)的应急处理方法,减少停机时间。
五、管理优化:提升维护效率
- 建立维护档案
- 记录维护数据:详细记录每次维护的时间、内容、更换的配件及设备运行参数,为后续维护提供参考。
- 分析故障规律:通过档案数据统计故障频率、类型及原因,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(如对高频故障部件加强检查)。
- 备件管理
- 安全库存:根据设备历史数据确定常用备件(如链条、刮板、轴承)的安全库存量,避免因缺件导致停机。
- 质量管控:选用正规厂家生产的备件,确保质量可靠;对关键备件进行入库检验,防止不合格品流入。
- 绩效激励
- 维护责任制:将设备维护责任落实到个人或班组,明确考核标准(如故障率、停机时间)。
- 奖励机制:对维护工作表现优秀的个人或班组给予奖励,激发维护积极性。